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精选 >  >> 
女演员高空坠亡,官方再通报!丈夫发声
来源: 东方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18 08:12:46

4月15日晚,安徽宿州埇桥区蒿沟镇一场演出现场,一名表演高空杂技的女演员在升空过程中突然坠落到舞台上,令现场观众担心不已。

4月16日下午,埇桥区蒿沟镇人民政府发布通报:女演员在表演空中节目时,意外坠落,经抢救无效死亡。


【资料图】

4月17日,宿州埇桥区委区政府调查组再发通报——

中国杂技家协会:

对于悲剧的发生,我们无比痛心和震惊

16日,中国杂技家协会发布题为《正视演出安全 维护杂技工作者合法权益》的声明指出,应加强杂技演员的恢复性、系统性训练,把杂技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。

丈夫:事发前未曾发生争吵

事件发生后,针对事故原因,网络上出现了多种说法,并引发了一连串的讨论和猜测。

相关演出公司负责人表示,是“其夫妻二人在演出前吵架生气未系安全扣所致”。不过,死者丈夫对“吵架生气而不系安全扣”的说法予以否认。

曾合作安徽多家演艺公司:

雨天表演都没事,这次升得太高太快

17日下午,记者联系到亳州一家艺术团的工作人员,他表示张先生夫妇之前跟他们有过合作,“但这次出问题并不是在我们的舞台上。”“他们就是跑场的演员,跟很多艺术团都有合作,以前就在别的地方也有演出,但没有(像这次)升过那么高,也没有那么快。”

网友评论

对此说法,一些网友认为,在调查结果未公布前,涉事公司的这般回应有推卸责任、转移矛盾的嫌疑。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将事件矛头对准死者丈夫,对其进行网暴的行为。

演出效果再高也高不过生命

女演员坠亡事件曝光后在网上引发热议,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为什么没有任何保护措施,且主办方甚至还以“没有保护措施”来作为表演的卖点。杂技真就是一项“以命相搏”的惊险艺术吗,为了所谓的“表演真实性”就真的可以忽略必要的安全措施吗?

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,其雏形可追溯至秦朝博采众长的角抵戏,历经多个朝代的创新发展,于汉代形成“百戏”体系,在宋代甚至形成了培育杂技人才的“科班”。

近代的中国杂技形式多样,其中有危险性较低的表演,如顶碗、柔术、变戏法、独轮车等,还有一些项目则具有一定危险性,如走钢丝、空中飞人、双杆爬等。据笔者了解,那些具有危险性的杂技表演绝非如那主持人所说,“只有不戴保护措施的才是真杂技表演”。恰恰相反,这些杂技项目从一开始就应该有着“层层保护”。

首先在演员的培训阶段,高空杂技演员都需要练就强健的体魄、高超的柔韧性以及极高的心理素质。

其次,高空杂技对表演的高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与控制。一般在使用吊车进行高空表演时,高度会控制在3米左右,最高不超过5米。在这样的高度上表演,即使出现危险,演员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

在高度更高的表演项目,如空中飞人中,不仅演员的手部、腰部会用不显眼的绸吊绑住,舞台下方也必须铺设弹力网作为“双重保险”。最后,高空杂技在表演过程中,从来都不是以“惊险刺激”、“博人眼球”为目的。视情况抛弃危险系数高的动作,量力而行是高空杂技业内的共识。

中国杂技的特色从来都是平中求奇、险中求稳,看似惊险刺激,实则四平八稳。无论是走钢丝还是空中飞人,表演的核心都是要求“稳”。高空杂技固然有冒险成分,但从来不是需要表演者通过赌上性命去追求所谓的“真实”。被誉为“杂技奥斯卡”的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最高奖“金小丑奖”的奖杯是一个抱球微笑的小丑,这也就揭示了杂技是一项给观众带去愉悦而非追求刺激的技艺。

同时,这次的坠亡事件也给所有举行类似表演的主办方们敲响了一记警钟,在举办可能存在危险性的表演时,一定要做好安保措施,将存在生命危险的动作、行为扼杀在摇篮里。保障每一位演员的生命安全是原则更是底线,毕竟再高的演出效果也高不过生命。

试问,如果每场杂技演出都是“一辈子只有一次的表演”,那这个雏形于秦朝的传统技艺又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?

来源:东方网综合宿州埇桥发布、上游新闻、中国新闻社、澎湃新闻、扬子晚报、央视网、潮新闻、中国青年报等

视频:巢思远

编辑:shirley、小刘

审稿:卞英豪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